新型冠状病毒发生变异,侵略性传染力大增?别慌!这是两个月前的事情...
近日,有关新型冠状病毒已发生突变的消息在网络上热传。不少网友担忧,突变后的病毒传播性更强,致命性更高,对于人类的危害自然更大。那么实际情况到底有多可怕?我们来追根溯源。
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突变的消息来自于一篇中国科研团队的论文。这篇文章不仅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就连不少国外媒体也转引报道。
这篇论文3月3日发表于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科学评论》杂志官网,题为《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起源与持续进化》,作者团队来自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信息中心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文章指出,新型冠状病毒与另一种蝙蝠体内的冠状病毒(RaTG13)相比,虽然两者的核苷酸只有4%的变化,但是在中性区域的差别达到17%。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和蝙蝠体内已知冠状病毒的差异远高于此前的估测。
文章进一步称,新型冠状病毒棘突蛋白受体结合域的功能区相较于穿山甲体内的SARS相关冠状病毒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这些变化很可能是由基因重组以外的突变与自然选择所致。
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本身是否发生变异,文章指出,通过对103个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的群体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这103个病毒进化成两种:S型与L型,两型的区别在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测序至今所有毒株之间存在几近完整的联系。
研究表明,S型是更原始的病毒种类,而L型为进化型,目前更普遍,出现频率大约为70%。相比较而言,L型侵略性可能更强,传播速度可能更快。
但文章同时指出,早在今年一月初,受到人为干预影响,L型承受了更大的自然选择压力。因此,虽然L型大量存在于病毒爆发早期的武汉,但是出现频率自一月初以来已经下降。
另一方面,由于种类相对原始,且自然选择的压力较小,S型出现的频率可能会在下一阶段有所上升。
从文章整体来看,S型与L型的区分并非突然发生,而是早在一月就已经产生,甚至可能更早。而中国在过去一个多月内采取了前所未有的防控措施,这些措施有效地抑制了L型的更大面积传播。
因此,对于新冠病毒突变的消息,我们不必过分恐慌,但也必须时刻做好病毒继续变异的准备。